全文检索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永根科技站专题报道】华南农业大学师生传承“永根精神” 农业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10-24浏览次数:37

一、传承“永根精神” 筑牢服务“三农”初心

“永根科技站”是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卢永根院士的名字命名的乡村振兴科技服务站点。它承载着卢永根院士“初心永恒、大地为根、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服务精神,由华南农业大学依托学科优势,联合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组建。学校设立105个“永根科技站”,覆盖粤东西北及省外地区,涉及水稻、花卉、蚕桑、水产、果树等20余个产业。

为“永根科技站”授牌

每个科技站配备科研经费及研究生指标,鼓励师生“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有效增强了学生“三农”情怀和强农兴农本领,让“永根精神”在服务“三农”一线薪火相传。同时,科技站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了古巴、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埃及、南非等6个海外科技站,不断加强与拉丁美洲国家高校的文化交流和科研服务合作。

“永根科技站”布局海外

二、聚焦产业痛点,科技赋能特色农业升级

针对各地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华南农大专家团队以科技攻关破解难题,推动地方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郁南黄皮产业,秦永华教授、张志珂老师带领团队培育多倍体黄皮新种质,引进“华蜜”“紫肉”等优质品种,解决品种单一问题;通过套袋技术和叶面肥喷施,有效降低裂果日灼率,提升果实品质,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期刊,助力黄皮成为农户增收的“致富果”。

秦永华、张志珂老师团队团队到郁南开展黄皮风味调控研究

九龙镇大豆产业,华农年海专家团队建立千亩全程机械化生产基地,指导开垦撂荒地万亩,推行玉米大豆轮作,带动农户获得租地、工资、销售分红多重收益;联动豆制品加工企业,打造“九龙豆腐”“九龙腐竹”品牌,结合英西峰林旅游,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让九龙镇获评省级“一镇一业”专业镇。

专家团队实施玉米和大豆轮作全程机械化种植

云城花卉与南药产业,单体江副教授团队为兰花基地提供组培、病虫害防治指导,解决培育难题;为发财树基地诊断病害,为南药基地(土沉香、草珊瑚)指导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控,以“及时雨”般的技术服务推动产业园升级。

                               农技专家到云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指导

广西马山蚕桑产业,刘吉平教授团队设立蚕丝业科技站,推广桑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开展养蚕技术培训,建立“高校+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实现全产业链科技服务,助力马山蚕桑产业规模化、绿色化发展 

                                    刘吉平老师与蚕农进行交流指导

三、创新服务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各科技站以产学研协同为路径,构建“研发-示范-推广”全链条服务体系。

中山牛蛙永根科技站,曾芳老师团队攻关牛蛙性别调控与环保饲料技术,建立“研发在中山、示范在肇庆”的模式,推广生态循环水养殖,提升成活率;参与“星空小蛙”品牌建设,设计视觉形象,组织学生“三下乡”推广绿色养殖,提升产业附加值。

  华农师生在中山和肇庆示范基地开展牛蛙性控研发

珠海对虾永根科技站,攻克病原检测难题,研发5种高效检测技术,精准识别对虾病害;通过塘头培训、现场演示,提升养殖户防控能力,实现技术从实验室到养殖塘的高效转化,为全国对虾养殖提供可复制经验。

                                    专家团队与对虾养殖企业开展养殖技术交流

四、强化人才培养,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永根科技站注重本土人才培育,通过“科技小院”“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年均举办活动100余场,覆盖黄皮种植、蚕桑种养、花卉繁育等领域,让农户“家门口”学技术。同时,永根科技站坚持引导师生把田野当课堂,深耕乡村振兴之路。“学校为每个‘永根科技站’配备了科研经费,同时每年配2名专业硕士研究生指标。”依托研究生实践课程要求,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五、展望未来:持续深化科技赋能,助力“百千万工程”

当前,华南农业大学“永根科技站”已成为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载体。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产学研融合,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广可复制模式,以更多科技成果赋能乡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贡献“华农智慧”与“华农力量”。


文图/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处



SCAU Copyright 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处.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华南农业大学5号楼

管理登录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