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背景下,华南农业大学派出209个农村科技特派团,扎根于广东省21个地市的乡镇村社,他们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将最前沿的农业科技成果种在最需要它的土地上。

在梅州兴宁市永和镇的稻田里,唐湘如教授团队通过“香稻专用肥+增香叶面肥”的技术组合,让大米中决定香气的关键物质2-AP含量提升了16%至21.56%,实现了丝苗香米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节本增效高达30%。2021-2024年,这项技术示范推广2080亩,带动周边6200亩,双季亩产最高达1360.7公斤,创下了广东优质香稻的高产纪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项成果已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16省(区)大规模推广应用。
在肇庆高要的革命老区,面对罗氏虾病害传统检测“发现率不足40%、耗时72小时”的产业痛点,华农植物保护学院的“虾迩闻名”团队青年学子们,在6位水产病理学家指导下,研制出便携式快速检测仪及诊断试剂盒将罗氏虾病害潜伏期检出率从37%提升至92.6%,防控响应时间缩短至4小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检测-识别-预防”闭环方案。
在智慧农业领域,罗锡文院士团队攻关的“智能农机装备与水稻无人农场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并在广东建设了8个无人农场示范基地,在全国16省推广建设35个,为破解“谁来种地”问题提供了“华农方案”。与此同时,电子工程学院李震教授团队正为梅州柚子的深加工注入“智能芯”。他们研发的智能装备,集高效削皮与柚粒无损分离于一体,使试点加工效率提升30%-40%。
种业振兴关乎国家命脉。聂庆华教授团队与广弘控股联合研发的“广弘3号”小白鸡新品种,实现了华南地区自主小白鸡品种“零的突破”。该品种创新性地引入黄羽肉鸡血缘,料重比降低0.13,按年推广2亿只计算,每年可节约饲料粮食5.1万吨。刘耀光院士团队则致力于破解杂交水稻的“基因密码”,其开发的水稻基因编辑载体系统被国内外1200多个实验室使用。

在清远禾云镇,谢青梅教授团队围绕“清远麻鸡”构建了一体化产业标准体系。从种源端建立禽白血病抗性育种规范,到养殖端制定精准免疫程序,再到加工端开发百余种预制菜并建立标准化流程,最终推动产品溢价30%,形成了“科研攻关—标准制定—示范推广”的闭环。
在肇庆广宁县,面对当地108万亩青皮竹资源利用率低的困境,材料与能源学院打造了“1+1+1”校政企产学研联盟。通过科技攻关,他们将竹材抗弯强度提升40%,并将纳米竹纤维直径精准控制至50纳米级,成功开拓了医用敷料等高附加值领域,落地企业年产值突破1.2亿元,增长150%。
高效的科技服务,离不开坚实的制度保障。华南农业大学于2023年专门成立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处,构建起特派员“选、管、扶、评”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学校更在职称评定中首创推广系列,将社会服务纳入绩效,从制度层面激发了师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热情。
通过搭建“科技特派员—永根科技站—新农院分院”三级服务体系,学校打造了103个以“时代楷模”卢永根院士命名的“永根科技站”和301个“牛哥驿站”,作为师生团队长期扎根乡村的桥头堡。数据显示,首轮派驻中,团队累计驻镇16256天,服务带动农户28411户,对接企业、合作社等机构861个,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处文/图 蒙丽 汪路勇
